邵逸夫(1907-2014)先生是香港地区著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他最为中国大陆民众所熟知的方面,便是由其慷慨捐建给全国各地不同学校的多得数不清的“逸夫楼”。多年来,他对祖国内地持续不断的捐资助学善举,成为了长久为国人所铭记的不朽传奇。 在武汉地区的诸多大中小学校中,也同样有着多座“逸夫楼”,其中,1990年落成的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堪称武汉地区众多“逸夫楼”中的经典之作。
建设背景
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的国立武汉大学选定了武昌东湖南岸的珞珈山地区建设新校舍,并聘请了美国建筑工程师开尔斯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在开尔斯的规划方案中,主要校舍建筑环列于狮子山南坡、珞珈山北坡(火石山)和两山间的山梁(笔架山)这一U字形地带,中间则环抱运动场。 从1930年到1937年,武汉大学陆续建成了狮子山上的文、法、理学院,图书馆,学生饭厅和男生宿舍,以及珞珈山北坡的工学院、水工试验所等建筑,但两山间山梁上居中的大礼堂和南北两侧的两栋大楼,均未及开工,便因抗战爆发而被搁置。 尽管开尔斯没有留下这座大礼堂的详细设计图纸,但从他所设计的校园规划平面总图中可以看出,这座建筑体量宏伟,占地面积超过了狮子山顶的图书馆,在设计构想中显然是一幢总摄全局的中心建筑。 20世纪50年代,武汉大学在该地段的北面和南面先后修建了生物大楼(今新闻与传播学院)和物理大楼(今马克思主义学院),但中间原计划修建大礼堂的地块仍然长期空置。 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的武汉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中,这里被辟为建设文科区主楼的用地。

1990年落成的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
1988年9月10日,由邵逸夫先生捐款1000万港币、国家教委投资335万人民币共同兴建的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在原大礼堂规划用地举行奠基仪式,11月15日正式开工,全部工期历时两年整,最终于1990年11月15日竣工验收,11月20日举行落成典礼。人文科学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183平方米,高38.95米,共计10层。邵逸夫先生当时曾亲笔为之题写了“人文科学馆”五个大字,并被镶嵌在大楼的东西两面(可惜在后来的一次修缮中不知所踪,至今仍未恢复)。至此,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核心区的这一缺位了60余年的空白,最终以浓墨重彩的一笔得到了填补。
建筑设计

人文科学馆侧景
负责人文科学馆建筑设计的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沈国尧(1932-2022)教授。沈先生主持设计的人文科学馆建筑方案,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各方面,成功创造了中国高校建筑领域的一件经典作品。 众所周知,珞珈山校园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和美轮美奂的近代建筑而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在这样一所风景如画而又积淀深厚的校园核心地带建设新建筑,必须要充分尊重历史建筑所形成的既有建筑氛围。但与此同时,在60年后所兴建的人文科学馆,显然也不应只是机械复制民国建筑的模板而毫无时代精神。人文科学馆的建筑风格,为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沈国尧曾说:“我们的原则是首先气势上的中国传统化,然后才是细部形象……有意于‘或中或西之外,亦古亦今之中’……在立面的构成上吸取了我国宫殿、民居、园林建筑的特征,是有中国味的。” 这幢大楼的屋顶使用了墨绿色琉璃瓦,既传承了武大老建筑的风格,又结合这幢建筑周边环境的自身特点而加大了色彩深度,达到了更佳的视觉效果。这样的设计思路和手法,在对历史传统充分尊重的同时,也并未出于对开尔斯半个多世纪前所留下的经典作品过于敬畏而不敢作为,而是尽可能地展现出了一种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先锋气质。可以说,在武汉大学校园内1949年以后建设的所有建筑中,在传承与创新的协调上,人文科学馆堪称一个最为有创建性的尝试。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和利用,也是人文科学馆的一大建筑特色。大楼所在地块地势向东自然下降,沈国尧利用这一地势,将大报告厅布置在东面的坡地上,而将大楼主体在西侧形成较高立面。同时在中央主楼和南北塔楼之间,空出了两个通透的回廊,使人站在楼前可以透过大楼看到远处的东湖、磨山等自然风景,与校园山水形成了和谐的统一,以画龙点睛之笔,更加凸显了武汉大学世所罕见的山水灵秀。
悉心关怀
在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的建设过程中,邵逸夫先生的代表,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校董会主席马临博士曾多次风尘仆仆、不辞劳苦地亲临现场关心指导。1988年9月10日,马临先生来校出席人文科学馆奠基仪式,称赞其建设地点是一块“风水宝地”,并且表示:“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非常重视对人的培养,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1990年5月30日,他再次莅校视察工程进展情况,并在6月4日给学校的电文中称:“新楼设计宏伟,外形美观,地点居中,不论在樱花林看正面或于东湖看背面,皆有美焕美轮之感。所费心血,一赏所愿,特致贺意。”8月20日,马临先生再度致电武大称:“月前在武汉承亲身偕同,参观新楼建筑情况,印象至深。据已见落成各新楼,可与贵楼新馆相比拟者,尚未多见。新楼气势雄伟,配合环境,面积宽广,质料上乘,可贺可喜。”当年11月20日,马临先生又第三次莅临武汉大学,并代表邵逸夫先生在人文科学馆落成典礼上致词,他说:“今年邵逸夫先生支持的建筑计划,已有近20座大楼完成,有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人文科学馆的落成还是我第一次参加。近年来,在香港,请文史哲新闻的老师,相当困难,因为这方面的资源人才愈来愈难得,学生们的语文水平也有显著的下降(尤其是中文水平)。语文是思考的媒介,其重要性是不需用强调的。现在武大的人文科学馆落成,邵先生特别向武大道贺……”他还高度评价道:“人文馆为武大添的光彩是无限的。”
功能演变
人文科学馆是一座兼具多种功能的“综合楼”,首先主要是供当时的中文、历史、哲学、新闻四系的教学、科研及办公之用,其中包括一些特殊实验用房,如历史系的考古分析实验室,新闻系的新闻制作及演播室、摄影实习用房等。主楼中部四楼设有四系共用的文科图书资料室。大楼底层设有科学会堂,由一个500多座的大型主报告厅与南、北两个小型会议厅组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供全校师生共同使用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场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大学的中文、历史、哲学三个历史悠久的老系,多年来一直都没有稳定的办学用房,人文科学馆建成使用后,可谓“雪中送炭”,大大改善了上述三系的办学条件,对于武汉大学的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支持。1991年4月10日,由国家教委组织的邵逸夫先生第二批赠款建设项目评选结果在天津大学揭晓,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荣获一等奖,专家评议组认为其“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评议组成员之一、清华大学教授宋泽芬更是高度称赞它为“全国最美大学校园里的最美的一栋建筑”。1992-1993年间,武汉大学在八一路旁修建了一座新校门,其校门牌坊两侧配套建成的一对门房小楼,便直接采用了人文科学馆塔楼的造型和外墙装饰,可见其建筑风格已经开始为这座校园所认可和接纳。1992年9月11日,85岁高龄的邵逸夫先生携其夫人方逸华女士以及马临博士一道,亲自来到武汉大学访问,并且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由他本人慷慨捐建的人文科学馆。方逸华女士代表邵逸夫先生讲话,称“美丽的武汉大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武汉大学时间是短暂的,但对武汉大学的美好印象是永远的……我们会永远珍藏与武汉大学的友谊”。邵逸夫先生回到香港后,还曾专门致函武大校长,他在信中写道:“日前访问贵校,参观人文科学馆,场面隆重热闹,印象至为深刻,更欣见该馆构思新颖,造型壮美,管理完备,能加强贵校的教学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条件,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实赖您和各位老师筹划有方以致,谨致敬意及谢意。”

1992年9月11日,邵逸夫先生访问武汉大学,并在由其捐建和题名的人文科学馆前与国家教委、湖北省、武汉市各级领导以及武汉大学党政负责人合影,前排右起第六位为邵逸夫先生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武汉大学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在2002年生命科学大楼落成之后,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3年率先迁出人文科学馆,搬进了该馆北面的原生物大楼。2005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建成后,哲学学院也从人文馆迁到了经管院旧址。特别是到了2017年,由毛振华校友为母校慷慨捐资兴建的一座更为现代化的文科综合大楼——振华楼宣告落成,于是,文学院和历史学院也迁出了人文馆,与哲学学院一同入驻振华楼。随后,艺术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先后迁入人文馆,使其继续“物尽其用”地为武汉大学的文科教学、科研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论“人文科学馆”的使用功能如何变迁,这座大楼也依然是武汉大学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而它所承载的邵逸夫先生对武汉大学乃至整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建设的襄助之情,更应永远为一代又一代的武大师生所铭记与感恩。
主要参考资料:
《人文科学馆动工兴建》,武汉大学校友总会、武大武汉地区校友会合编:《武大校友通讯》1989年第1期,1989年3月。
《人文科学馆(逸夫楼)落成典礼》,武汉大学校友总会、武大武汉地区校友会合编:《武大校友通讯》1990年第2期,1990年12月。
《人文科学馆获国家教委邵逸夫赠款建设项目评比一等奖》,武汉大学校友总会、武大武汉校友会合编:《武大校友通讯》1991年第1期,1991年6月。
《珞珈山下的新景观——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简介》,武汉大学校友总会、武大武汉校友会合编:《武大校友通讯》1991年第2期,1991年12月。
《邵逸夫先生访问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校友总会、武大武汉校友会合编:《武大校友通讯》1992年第2期,1992年12月。
沈国尧:《寻求环境与功能的平衡——记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的创作》,《建筑学报》1992年第7期。
杨秉德:《从凯尔斯到沈国尧——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述评》,《新建筑》2000年第1期。